2023-11-20 09:46:21
点击量:次
信息来源:评估办编辑:邵泉智作者:文学与传媒学院审核:罗翔宇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努力回答“教育强国,民大何为”的时代答卷,全校上下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各学院(部)立足实际,结合各专业办学特点,深入开展迎评自查自建自改工作,总结形成了一批可推广、能借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案例,通过系列专题分享交流,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本期专题刊发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着力培养荆楚卓越新闻人才。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新闻传播教育肇始于1994年开办的新闻学专科教育,2001年升格为本科,2013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014年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20年入列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专业立足武陵山民族地区资源系统,全方位依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以培养卓越基层融合传播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路径。
一、协同育人机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协同赋能思政育人
1.把握专业教育节点,贯彻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多次联合恩施日报社、恩施州广播电视台、各县市融媒体中心、恩施州妇联、恩施市桂花园社区等机构共同组织开展庆祝中国记者节、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月等特色品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组团参与地方主流媒体大型主题报道实践活动。学生记者团分别于2019年参与恩施日报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报道实践、2021年参与恩施日报社建党百年大型主题报道和恩施州广播电视台“绿色山河 红色魂”新春走基层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2023年参与恩施日报社庆祝建州4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实践。每年的土家“女儿会”、恩施“硒博会”等特色活动更是重要的“练兵场”,学生走出校园,在第二课堂中复盘第一课堂所学,在实战中加深了关于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思想根基和政治素养无形中得到巩固,稳步成长为有思想的新闻人、负责任的传媒人。
2.发挥参与式、沉浸式、场景化育人优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州内各地开展文化寻访、党史宣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交流互鉴中有效夯实了师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2021年—2023年,组织“重走红军路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到恩施、咸丰、巴东、利川等地进行红色文化寻访,在红色文化场景中深化认知,恩施日报社提供媒体平台进行活动推送和红色文化传播。
(二)协同优化课程育人
1.完善“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质量评价反馈信息,对接传媒业界发展趋势,邀请业界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产出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科融合、行业融合、技术融合作为理论指导和实践载体,全方位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2.加大特色优质课程的建设力度
以基础素养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实践教学课程群为框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平台,分别从区域文化传播、区域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媒介与社会治理等领域,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着力打造《民族文化传播》《县级融媒体新闻传播实践》《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特色课程。经过培育建设,《编辑学概论》获评省级一流课程,《新闻编辑》《媒介经营与管理》入选校级优质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编辑》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以区域文化资源驱动课程改革
持续通过“业界导师进校园”等形式,邀请州内各媒体一线全媒体记者走进课堂,对新闻学子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规划、新闻实务等内容的教学。《深度报道》《纪录片创作》《融合新闻传播》《人文素养综合实训》《社会调查与文化传播综合训练》等课程主动围绕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展开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设置更具在地性和接近性,学生参与度高,课程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毕业论文积极探讨地方媒体发展、民族文化传播、社会发展与治理等命题,体现出新闻学毕业生扎根基层的问题意识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担当意识。
(三)协同共促实践育人
1.完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13363”型实践教学体系,即聚焦1个目标(学生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搭建3级平台(实验室—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开设3层次实验课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强化6个实践环节(课堂实训—实验课程—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双创训练—专业竞赛)、推行3个“基地+”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基地+红色文化”“基地+民族文化”“基地+乡土文化”),形成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校外拓展的多层次、多平台、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并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展开。
通过多元协同和深度融合,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实践技能大赛等各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获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50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2.积极拓展联合培养基地
校媒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基层融合传播应用型人才。与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恩施日报社、州内各县市融媒体中心等主流媒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合作开展校媒协同育人,实现横向项目到账经费50余万元,学生实习期间人均完成稿件发表超50件,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共发表稿件100余件,部分优秀新闻作品被“学习强国”、人民网、《湖北日报》等高级别主流媒体采用。
校地/校企联合,建立嵌入式、开放式协同教育培养模式。先后与恩施州妇联、恩施州档案馆等政府部门,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华为集团、凤凰数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实习期间负责恩施州妇联微信公号“恩施女性之声”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教师分别从采写、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策划运营等方面进行全程实战指导;与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编写行业标准教材《智能网络应用与优化(高级)》,与华为集团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
二、协同育人机制助推师资队伍建设
(一)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通过教育部、中宣部实施的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先后选派3名教师前往州内主流媒体挂职锻炼,自主选派1名教师前往中国移动分公司挂职锻炼。先后有3人次业界专家被派驻进校任教,为本科生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编辑与数字出版》课程。
在州内外主流媒体遴选聘用30余名业界导师,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教学工作,担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业界导师的配置,使“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由10%提高到50%。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邀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业界专家前来讲学指导。
(二)提升教师“产教研用”能力
做深做实“协同牌”,在民族地区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民族地区媒介发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乡村传播网络与共同体重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传播社会学分析》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出版《乡村传播网络与共同体重建》《空间传播与乡村旅游社区地方性建构研究》《意义·形象·话语:电视传播与乡村精神家园建构》《从“女儿会”到“女儿城”: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研究》《发展传播视野中的武陵山区农村品牌消费研究》等代表性学术专著。近五年教师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横向项目累计到账300万元。
三、协同育人机制驱动服务地方治理与发展
(一)主动参与助力县级融媒体建设
依托“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媒体专家与高校教师互派、业界导师进课堂、横向项目合作等,为武陵山区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内容产品开发、运营管理体系研发以及人才孵化与支持服务,实现高校教育与地方社会发展融合。多次举办县级融媒体发展论坛,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症结展开充分讨论交流。2019年7月5日,举办卓越全媒体人才培养与县级融媒体发展“共创·共建·共享”研讨会,这是地方高校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举办的第一个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论坛;2023年再次举办县级融媒体建设与全媒体人才培养研讨会,针对县级融媒体参与风险治理、深度融合、全媒体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优势,对恩施州内各级主流媒体展开充分深入的调研,针对管理创新、报道革新、政策引导、渠道延伸、主体拓展、流程再造等问题展开研究论证,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包括学术专著《新型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县级融媒体基层传播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应用型教材《县级融媒体传播实务》、校企合作教材《地方主流媒体广告经营与管理》、教学案例库《县级融媒体传播实务案例库》《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库》《民族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案例库》及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
(二)主动融入助推地方社会发展
通过担任中共恩施州委新闻阅评专家、担任恩施州政府智库专家、开展民族文化和社会治理调研等形式,讲好乡土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民族文化传播智库,深度回应民族地区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恩施州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数字传播工程、武陵山土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重大议题,形成了一大批智库报告,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新闻阅评被当地党委政府和主流媒体采用,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连片特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武陵山片区四县的调查》分别被恩施州委和湖南省湘西州委采纳,《民族地区政府关于“精准扶贫”议题与公众沟通情况的调查报告——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获2020年度国家民委人文社科奖(调研报告类)优秀奖,《地方电视融媒体精准扶贫话语传播研究与分析》被恩施州广播电视台采纳,《<恩施日报>话语影响力调研报告》被恩施日报社采纳。
新闻学专业历经多年积淀,既精准研判、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又构建开放建设格局,拓展地方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空间,探索适用于地方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发展的协同育人举措与经验,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