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专业标签】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所学致力于推动生态旅游、美丽宜居、田园风光等进入快车道飞速发展
鼎力呵护蓝天碧水净土——致力于让人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
被国家大力扶持,又被黑成天坑——究竟如何辩证地看待
专业前景
环境科学专业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环境在人类活动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这些变化对人类与生态的影响,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助力绿色文明发展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工程、技术、规划和管理措施等。
分为三个方向:
• 环境自然科学方向: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自然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过程及运动规律,探索其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主要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环境与健康、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环境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 污染控制工程方向:以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为目标,研究和开发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制定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等。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研究领域。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环境工程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环境管理规划方向:研究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探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相应的规划、政策、法律等管理对策。主要有环境规划学、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法学等研究领域。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环境管理科学理论知识、系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导致全球面临的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科学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学科。许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与产业部门对各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生就业方向明晰且前景广阔。
1.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发挥专业所长,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任职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技术、环境咨询工作,如环保技术工程师、水处理工程师、环境监测工程师、环境评价工程师等,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开发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重大问题上发挥骨干作用。
3.本科毕业后继续考研读博,在大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为相关部门应对水、气、固、土等生态环境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核心课程
环境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评价、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管理与规划等。
师资力量
环境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4人,讲师3人;博士占比100%,其中双博士后1人,国家公派留学访问学者1人;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
专业团队获评湖北省级教学团队、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专业团队“双师型”教师6人,湖北省生态环境科普专家2人,湖北省生态损害赔偿专家2人,湖北省评标专家1人,湖北省高新企业认定评审专家2人,恩施州环评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6人,校级学科骨干一层次人才3人。
团队主持建设的专业课程获得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优质课程6门。
平台支持
支持混合教学的智慧平台和智慧教室、千余平学科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价值近千万专业类实验教学设备,涵盖生态环境职能部门、环境工程类企业、环保设备类生产企业等在内的10余个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华中农业大学虚拟访真实验平台,共享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课程资源。
环境科学研究及教学实习基地挂牌
科研成果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SCI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4篇,2区论文共23篇,CSCD且A+论文14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恩施州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人才培养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综合集成多学科知识揭示环境问题本质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具有研究和应用双能力的未来环境科学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家部委工作人员、国内外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级管理者。据不完全统计,任职于生态环境部1人,任职于高校和科研院所40余人,任职于各级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0余人,企业高级管理者50余人。
咨询电话:0718-8437531